【编者按】翻开中国地图,显而易见,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六省紧密相连,它们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崛起势头正劲,大河联合中部地区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特别策划《中部六省 同“新”协力》系列报道,来看看各省如何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大河网讯 大地回春,万象“耕”新。在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中部六省发展站到了更高的起点上。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直以来,中部六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中部地区覆盖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中部六省是重要的战略腹地,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我国共13个粮食主产区,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西都是粮食主产省份,这些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可谓实至名归。近年来,中部六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2023年,中部六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9.2%。
河南2023年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居全国第二,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全省粮食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和全国1/10的粮食。
安徽2023年粮食总产量830.16亿斤,并连续9年总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前五位。
湖南2023年粮食总产量613.6亿斤,比2022年增加10亿斤,增长1.7%,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4%的粮食。
湖北2023年粮食总产555.4亿斤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同比增7.17亿斤,增幅1.3%。
江西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439.7亿斤,比上年增长2.2%,连续11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
在广袤的豫北平原,无人机和插秧机齐上阵,科技种田让“汗水农业”走向“智慧农业”;在智能温室里,最新品种的玉米小麦,正在加代繁育;在蔬菜智能大棚里,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轻轻松松完成操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播带货,本地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2024年全国两会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怎样发展,中部地区各省开始了一系列探索。
河南推动中原农谷蓄势突破,开展一流种质资源库建设行动。走进中原农谷,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表型鉴定与加速育种智能温室里,花生、玉米、大豆等秋作物品种正加代繁育。河南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郑峥说:“在可控环境下开展植物表型精准鉴定及加速育种工作,通过智能温室、实验室的人工气候室和海南加代繁育,原来10年出一个品种,现在可以缩短到5至6年。”
安徽强化科学技术与产业对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去年10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科大讯飞构建的“智慧服务大脑”——耕云农业大模型首次亮相。该模型采用了“强底座、大中台、小前端”的基本架构,有效提升农业行业“产供销服管”全链条智能化水平,推动通用AI与农业领域深层次地融合和科学技术创新应用,让“AI”走进农田地头,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水稻第一生产大省湖南,今年把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力争3月底前建成一批集中育秧设施,在春耕生产期间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这些新设施正在给当地粮食生产带来新的变化。在南方水稻生产的最新一代自动化育秧流水线秒就可以出一盘秧苗,一天时间能满足500亩以上大田面积的需求。益阳富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明说:“机器上的传感器能把老师傅的丰富经验以机器、大数据的方式传承。”
湖北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驱动,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以及十大农业产业链关键装备,发布项目清单,采取“揭榜挂帅”方式,组织“产学研推”联合技术攻关,重点支持33个农机装备补短板项目。智能精准变量施肥播种机研发项目、气吸式玉米智能播种机研发项目、豆类收获专用机具研发及推广应用项目等一批“揭榜挂帅”项目进展顺利,提高农业机具智能化水平,解决了部分领域“无机可用”的难题,推动湖北农机化发展。
江西深入实施“赣种强芯”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引进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江西早稻研究中心,拥有国家和省级种业科学技术创新平台44个和种业科学技术创新团队41个,打造种业科研创新高地。组建了现代作物种业、生猪和家禽3个省级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了水稻、生猪等21个优势特色产业省级良种联合攻关,东乡绿壳蛋鸡、泰和乌鸡2个家禽品种列入了国家重要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农民如何增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增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栗滢超说,坚定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通过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充分挖掘“荒地”“闲地”“薄地”潜力,加快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与粮食生产深层次地融合,可提升粮食生产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在去年召开的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上,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与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签署小麦新品种郑麦918重大成果转化协议,郑麦918生产经营权以191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刷新了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高产稳产广适性好的小麦品种郑麦136,通过和帝益麦种业合作,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郑麦136成为帝益麦种业的拳头产品,今年麦种销量近1.5亿斤。
种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提升了粮食产量,稳住“粮袋子”,更带来了经济收益,鼓起了农民“钱袋子”。
良田良种良机,兴农利器在科技,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部地区用“粮”心守护红线,用“食”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48812】注重 慕恩生物与江西威智星战略协作携手深耕微生物菌剂大商场!
下一篇: 【48812】宁夏建成首个选用全天然风冷的高功率机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