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导览 《工业建筑》2023年第7期

  通过对苏南地区村镇居民的热舒适度调研,分析得到居民冬夏季的容忍温度与期望温度。应用 Desingn Builder 软件对典型村镇住宅进行能耗模拟,并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外墙传热系数、屋面传热系数、外窗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窗墙比、气密性、以及建筑朝向七个因素对建筑冬夏季能耗影响的主次关系。基于热舒适度调研结果,给出苏南村镇近零能耗住宅各性能指标的建议值,为苏南村镇近零能耗住宅建设提供参考。

  摘要:青藏高原冬季建筑室内热环境问题突出,集中表现为昼夜日较差大、北向昼夜温度低。本文探寻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机制,建构空间调控理论模型。开展案例建筑改造前、后对比研究,论证理论模型优越性。旨在构建太阳能利用的建筑空间调控方法,解决该地区冬季室内热环境的时空不均衡问题。

  摘要:我国干热气候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甘肃、青海和内蒙古西北部等边疆地带,在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被划分为严寒、寒冷地区,城镇建筑节能主要强调冬季保温,亟需夏季防热设计指导。不同的是,当地乡土建筑采用遮阳策略综合调节室内、外热环境,形成独特的建筑防热模式,亟待继承与发扬。为此本文以极端干热气候为例,首先通过乡土建筑现状调查,归纳了街巷、庭院,以及建筑屋顶、墙体、窗口等遮阳对象,总结了葡萄晾房、阿以旺、高架棚、棚盖、檐廊、葡萄藤架、透空墙、花格窗等遮阳方式;再次,通过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采用 Energy Plus 软件,建立典型乡土建筑防热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法,以建筑室内外环境全年综合热舒适百分比为评价指标,提出四类遮阳对象的防热节能作用排序,即庭院遮阳屋顶遮阳墙体遮阳窗口遮阳,给出其遮阳面积水平的最佳组合,即屋顶遮阳 100%、墙体遮阳 100%、窗口遮阳 25%、地面遮阳 100%;最后结合现有可行的遮阳方式,建议重点选用屋顶葡萄晾房、高棚架两类综合遮阳方式,形成屋顶、庭院、墙体、窗口的全面遮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同季节遮阳需求的差异,高架棚宜采用轻质构造或葡萄藤种植方式,便于在冬季拆除。

  摘要:目前近零能耗建筑在我国成规模化推广趋势,从国家到地方的设计与评价标准在逐步完善,且多数标准以限定节能设计参数值来实现近零能耗目标。然而,办公建筑用能需求多样、能耗构成复杂,须通过节能设计参数的综合寻优才能实现能耗最小化的设计目标。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调研确立了寒冷地区办公建筑的能耗构成与建筑信息基准模型,并通过 grasshopper 建立了集模型构建、能耗模拟与自动寻优的参数化一体平台;其次,借助该平台对不同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参数的办公建筑进行对比研究,确定了照明能耗的重要性及总能耗受多参数交互作用的影响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遗传算法进行以能耗为导向的设计参数寻优,得到最优结果;再次,以山东建筑大学综合实验楼为实例,通过实测数据与仿真数据对比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最后,通过数据统计软件对设计参数与能耗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 matlab 中凭借数据集训练得到机器学习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期待可对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办公建筑的设计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摘要:复合化设计是一种基于空间和功能关联性的设计策略,能充分激发建筑新的需求与发展。本文以呼和浩特大窑总部基地为例研究复合化策略在接待中心绿色设计中的应用,分别从功能复合、空间复合、绿色技术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复合化策略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贡献。以复合的概念有效提升建筑的绿色性能,营造出符合地域特征、适应时代要求的建筑形式,以期实现更高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摘要:极简主义艺术对于设计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要素还原是其主要手段之一。从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三类要素还原现象——作为美学风格的要素还原、作为操作策略的要素还原和作为营城模式的要素还原入手,通过实证分析和哲学思辨,深入剖析并提炼其内在机理和共性特征,可归纳为结构提纯、空间自律、技术集成和概念直观。基于此,进一步探索出一种本质化与物质化的还原方法论——面向可能性开放和生成的、以基本关系构造为核心的框架化设计程式及其空间系统和形式语言。最后结合在地实践予以实证。探索旨在回归本源,完善和拓展规划设计学科的内核和边界。

  关键词:极简主义; 要素还原; 关键物; 自组织; 基本关系; 基础框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逐步由增量扩张发展到存量更新阶段,对现有工业遗存区的更新与再利用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以郑州市第二砂轮厂工业遗存区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从整合度、协同度、理解度、接连值、可选择度五个方面,结合热力图大数据,对郑州第二砂轮厂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尺度上的空间定量化研究,同时对其更新前后空间活力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发现更新后的郑州第二砂轮厂工业文创园存在地理位置偏僻、内部缺乏商业体系、内部道路可达性低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空间更新策略,可为郑州第二砂轮厂遗存区及类似工业遗存区的空间保护和再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国家十四五期间,双碳战略驱动下中小学智慧校园装配式建造模式转型,教室的模数是优选满足工业化与智慧化需求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智慧学校教学单元的教学与空间模式,可提出满足信息化教学与教学模式可变性的智慧教室功能模块。以满足装配式模数协调原则为目标,通过建立模型与数据统计得出适应性最强的高频尺寸对应模数,建立工作流优选模数为建筑师决策提供工具,提高装配式智慧教室标准化程度,达到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有机融合,基于优选模数建立 BIM 部品族库,形成智慧中小学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模式。

  摘要:重型储仓是工业建(构) 筑物中较为常见的设备之一。以某高架式钢储仓结构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考虑设备与结构相互作用建立了简化荷载模型与设备-结构一体化模型。选择 18 组与设计反应谱匹配的地震动为输入,对两类模型开展弹性、弹塑性时程分析与增量动力分析,得到结构的动力响应及储仓支承楼层的线性与非线性楼面反应谱。将非线性楼面反应谱作为储仓设备的抗震分析的输入,求解了储仓设备的地震响应。与设备-结构一体化模型在弹塑性时程分析中得到的储仓响应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非线性楼面反应谱用于重型储仓设备抗震设计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考虑结构非线性会导致楼面反应谱峰值发生偏移;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加,设备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程度会发生变化。由设备-结构一体化模型得到的楼面反应谱对储仓设备进行单独抗震设计时结果偏保守。

  关键词:工业结构; 高架式钢储仓; 楼面反应谱; 增量动力分析; 设备-结构相互作用

  摘要:波形焊接线连接的法兰节点以承载力高,受力性能优良等特点在工程中得到了逐步应用,为了对波形焊接线连接的法兰节点的承载力机理进行分析,首先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了焊缝有效长度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并与环形焊缝的平焊带颈法兰节点进行了对比,然后,采用有限元的手段进行参数化建模,找出节点的最优波形并对其承载力进行了计算,最后,对 4 个波形焊接线 个平焊带颈法兰节点进行了轴压和轴拉试验研究,并讨论了轴拉试验中焊接热对节点承载力折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平焊带颈法兰节点,波形焊接线连接的法兰节点通过增加焊缝的有效长度能够使节点的承载力提高;波形焊接线能够将焊缝缺陷以及焊接热影响区从同一断面错开,减小局部应力集中,从而提高承载力。

  摘要:为研究薄壁高强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开展了超限径厚比下 Q690 薄壁高强圆钢管混凝土柱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了该类柱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滞回耗能、刚度与荷载退化规律。基于钢材应力三轴度损伤效应建立了薄壁高强钢管混凝土柱有限元损伤模型,揭示了 Q690 薄壁高强钢管混凝土柱的损伤演化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Q690 薄壁高强圆钢管混凝土柱破坏时钢管局部屈曲并断裂,核心混凝土被挤密压碎;侧移率 1%~6%时荷载比维持在 0.9 以上,7%~8%侧移率时荷载退化率达 17.4%~23.0%,滞回环较饱满,延性系数位于 2.88~3.61 区间,总体上该类柱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柱脚混凝土损伤破坏呈 V 形分布,高强钢管发生深度屈服行为,加大轴压比和径厚比增加了薄壁高强钢管混凝土柱断裂损伤发展趋势。

  关键词:薄壁高强圆钢管混凝土柱; 超限径厚比; 低周往复加载; 抗震性能; 断裂损伤

  摘要:为提升冷弯薄壁型钢(CFS)墙体的轴压性能,提出在 CFS 墙体中填充磷石膏的构造措施。以磷石膏填充区域及有无覆板为变化参数,设计制作了 4 片全尺寸试验试件,通过轴向加载试验,阐述了试件的破坏过程,分析了各墙体的破坏模式、轴力-位移曲线、应变曲线及承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破坏主要为方钢管墙架柱局部压溃破坏、墙面板破裂、磷石膏压溃,底导轨变形等;与空腔墙体试件相比,仅在墙架柱中填充磷石膏的覆板墙体承载力提升了 37.4%,在墙架柱内与柱间均填充磷石膏的覆板墙体承载力提升了 115.7%,表明磷石膏的填充可有效提升 CFS 墙体的轴压承载力;有无覆板墙体对比表明墙面板对竖向承载力略有影响。此外,还提出了墙体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式,验证结果表明,该算式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

  摘要:通过对 10 个薄壁方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试验,研究了长细比、壁厚、混凝土强度三种因素对试件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极限承载力及泊松比等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薄壁钢管混凝土柱试件的加载过程与普通钢管混凝土类似,总体上可分为弹性、弹塑性和下降三个阶段。本试验试件破坏均表现为核心混凝土被压碎,钢管外部出现环向屈曲带。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薄壁钢管混凝土柱模型并验证了其有效性与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当构件截面含钢率一定时,混凝土强度对钢混结构的组合效率影响十分明显,对于含钢率为 0.02~0.06 的薄壁构件,采用强度等级为 C20~C50 的混凝土能明显提高钢混结构的组合效率;对于稳定承载力,发现不同变化参数下的稳定系数均可以采用以正则长细比为自变量的单一方程来表示。参考 GB 50936—201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提出了薄壁方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承载力的简化计算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摘要:L 形配钢型钢混凝土(SRC)矩形柱用作高层建筑角柱时,可避免 T 形配钢 src柱梁柱型钢不连续造成的传力不直接和应力集中问题。为揭示 L 形配钢 src柱偏压力学性能,设计了不同荷载偏心率、长细比和不同配钢形式的 5 根 L 形配钢 src矩形柱和 1 根 T 形配钢 src矩形柱并开展偏心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L 形型钢在混凝土的不均匀约束作用下,试件裂缝双向不对称发展,且在同一截面高度处,L 形配钢 src柱拉压区的钢筋和型钢不同时屈服;但型钢不对称并没有明显降低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拓展分析荷载偏心率、长细比、腹板偏心对 L 形配钢 src柱偏压力学性能的影响,模型分析表明:L 形配钢 src柱的拉压区界限呈斜直线,但因斜率较小且试件承载力与 T 形配钢方式无明显差异,在构件截面设计时相对受压区高度可按直线进行简化;分析多种工况的有限元模型,建议取荷载偏心率 0.45 作为构件设计时大小偏压的初步判别标准。

  关键词:L 形配钢; 型钢混凝土柱; 偏压力学性能; 长细比; 腹板偏心

  摘要:为了加强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界面粘结效果,结合实际工程的构造提出十字型 PBL 剪力键。通过 1 组栓钉剪力键和 3 组十字型 PBL 剪力键的推出试验,研究了其破坏模态及荷载-滑移曲线。结果表明:相近截面面积的十字型 PBL 剪力键抗剪性能远高于栓钉剪力键,截面宽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十字型 PBL 剪力键抗剪性能的影响最大;同时十字型 PBL 剪力键的抗剪承载力随着开孔钢板厚度的增加而提高;抗剪刚度随着剪力键高度的增加有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十字型 PBL 剪力键; 推出试验; 破坏模式; 抗剪承载力; 抗剪刚度

  摘要:复杂大跨度建筑中非对称节点逐渐增多,其非对称性主要体现在构件尺寸不同、含钢率不同等,与常规对称节点相比,非对称节点在传力机理、破坏模式、承载性能上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不能完全按照现有常规节点的计算方法进行设计。基于此,参考国内某工程非对称节点,采用 ABAQUS 软件进行三维建模,通过节点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节点应力及损伤分布分析非对称节点下的抗震性能特点,并以此时的峰值荷载作为后续优化的抗震性能标准;进一步采用人工蜂群算法,以混凝土截面尺寸、型钢尺寸为输入条件,以抗震性能为边界条件、以经济性为目标函数,基于 Python 语言对 ABAQUS 进行二次开发,自动计算各设计参数组合下的抗震性能计算结果,并最终给出最优设计组合,实现了非对称型节点优化设计,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复杂节点实际提供指导,提高建筑设计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关键词:非对称型节点抗震设计; 人工蜂群算法; 目标优化; ABAQUS 二次开发

  摘要:为探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地铁车站的抗震性能,基于 1995 年在日本阪神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大开车站,首先基于 ABAQUS 软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铁车站在阪神地震中的震害反应进行模拟分析,与大开车站的实际破坏现象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建模技术可靠;在其他参数不变情况下,将大开车站的中柱、顶板以及梁替换为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建立 2 种不同的组合结构地铁车站有限元模型,基于侧墙层间位移角、中柱水平位移时程曲线等指标与大开车站的震害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结构形式下地铁车站的抗震性能差异。结果表明:仅采用钢管混凝土中柱的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最好,其中柱水平位移比另两种结构约小 21%;在加速度峰值时刻,其侧墙层间位移角比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约小 25%~28%,比大开车站结构约小 12%~13%。

  摘要:水力劈裂会导致岩体失稳破坏,是诱发岩质滑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采用水泥砂浆试件模型试验和 ABAQUS 软件数值模拟方法,体现了岩体水力劈裂阶段性破坏的过程,揭示了其水力劈裂机理。以中国 G205 乐疃-青石关段某岩质边坡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开展了高地下水压力作用下滑坡发生研究,再现了边坡失稳破坏的全过程。结果表明:试件发生水力劈裂时,裂缝面水压迅速下降但未完全贯通且试件仍存在一定的残余强度,结合数值模拟证实了岩体水力劈裂是一种准脆性破坏,破坏过程包括静力阶段、微裂缝扩展阶段和宏观裂缝形成阶段;模拟岩质边坡现有危岩体 3 处,其中 WYT3 在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其在高水头压下的裂缝扩展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贯通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历时最长,裂缝贯通后边坡失稳破坏(发生岩质滑坡) 。

  摘要:为研究锚固加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整体方法,将锚索固作用力简化为坡面上的集中力,基于锚固力由整个滑坡体而不是单个条块承担的假定,导出了锚固边坡安全系数的计算式。由于整体分析法以整个滑坡体而非极限平衡条分法中的条块为研究对象,通过整体的三力矩平衡方程代替传统的水平、竖向力平衡及力矩平衡方程的形式,使所得到的方程数值特性更好,边坡的内力更为光滑并且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滑动面。最后通过三个典型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针对某风电场采用的梁板式风机基础施工成本高、土方开挖量大等缺点,提出一种新型锚杆倒肋式风机基础,并对该基础顶板、肋梁、锚杆等构件进行选型优化,以解决基础锚杆与基础锚固位置发生局部破坏等问题。利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通过对比锚杆倒肋式风机基础与梁板式风机基础的受力性能、经济性,进而验证锚杆倒肋式风机基础的可行性;为确定锚杆倒肋式风机基础的最优选型方案,对锚杆倒肋式风机基础在极端荷载工况下的混凝土应力、钢筋应力、位移及倾斜率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该风电场的工程背景下,功率为 2 MW 风机的锚杆倒肋式基础设置顶板、8 根肋梁、24 根外斜内直锚杆,为最优选型方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锚杆倒肋式基础; 风机; 基础优化; 有限元; 竖向位移; 倾斜率

  摘要:针对注浆引发的土体变形及注浆效率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而限制注浆在近接施工精细化变形控制中的应用的现状,基于现场试验,采用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土体变形与注浆效率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并考虑了注浆量、注浆距离和注浆深度等注浆参数对土体变形及注浆效率的影响。基于此,提出部分注浆控制变形的建议。研究表明:当须要控制土体或者隧道沉降变形时,注浆体顶部与目标对象宜平齐;而须要控制土体或者隧道隆起时,注浆体底部与目标对象宜平齐。随着注浆距离的增大,土体水平与竖向位移、水平位移注浆效率均迅速减小。为保证注浆对变形的恢复效果,注浆距离应尽量小。

  摘要:以某有轨电车项目工程济阳区段装配式地下区间结构为背景,为研究接头界面处理方式对结构横向接头抗弯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三个接头界面分别用环氧树脂、无收缩砂浆处理和不作任何处理的试件进行四点加载的弯曲试验。结果表明:接头拼缝张开量沿试件高度呈线性变化;接头界面是否进行处理对于试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不大;结构在标准组合、基本组合、多遇地震作用组合、设防地震作用组合、罕遇地震作用组合下横向接头均未达到开裂弯矩,仍具有较大安全余量;未作任何处理的试件的延性最好,但卸荷后,由无收缩砂浆处理的残余变形最小,可恢复性最好;接头抗弯刚度采用三线段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弯矩-转角曲线,但不能体现试件变形发展阶段的非线性特征,理论计算得到的弯矩-转角曲线与试验得到的弯矩-转角曲线基本一致,接头界面由无收缩砂浆填充的试件的抗弯刚度最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实际工程中接头界面可不作任何处理。

  摘要:采用快速冻融循环法研究再生粗骨料(RCA)替代率、冻融环境及冻融循环次数对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RCASC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CA 替代率相同时,清水冻融环境中 RCASCC 经历 125 次冻融循环后的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及单轴抗压强度损失率最小,5% 质量分数的 MgSO 4 溶液冻融环境中为最大。冻融试验初期硫酸盐可抑制冻融损伤。冻融试验后期,冻融环境及 RCA 替代率关于抗压强度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逐渐呈现“分层现象” 。提出劈裂抗拉及单轴抗压强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新关系式。指数函数冻融损伤模型能较好预测 RCASCC 经硫酸盐冻融后的损伤劣化规律。建立的强度预测模型经游程检验表明模型精度较高。灰熵关联分析表明清水、5%质量分数的 Na 2 SO 4 溶液及 5%质量分数的 Na 2 SO 4 与 5% 质量分数的 MgSO 4 的混合盐溶液冻融环境中冻融循环次数对抗压强度及劈拉强度的影响大于 RCA 替代率;而 5%质量分数的 MgSO 4 溶液冻融环境中相反;清水冻融环境中冻融循环次数对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大于 RCA 替代率。

  关键词: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 换算关系; 冻融损伤模型; 强度预测模型; 游程检验; 灰熵关联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混杂纤维对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机制砂取代率( 0%、50%、100%) 和混杂纤维种类(钢-玄武岩纤维、钢-聚丙烯纤维)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制作了 54 个试件,进行了静态抗压试验。观察了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及形态,获取了荷载-位移曲线,并细致分析了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圆柱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应力-应变曲线和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混杂纤维的加入可以使混凝土的破坏模式由脆性转变为延性,而机制砂的加入对混凝土的破坏模式影响不大;混杂纤维的加入改善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着机制砂取代率的增加,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增强作用减弱,当裂缝扩展时,机制砂混凝土的弹性应变能释放率和耗散能转换率均小于天然砂混凝土;相比之下,钢-玄武岩混杂纤维比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更有利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最后,提出了力学指标和应力-应变关系的预测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关键词:混杂纤维; 机制砂混凝土; 抗压试验; 力学性能; 应力-应变关系

  摘要:国家速滑馆建筑体量较大,为秉承“可持续发展,节约办赛”和“碳达峰、碳中和” 的理念,充分利用桩头回收的大量废旧混凝土,整合资源、优化工艺,生成再生骨料,用以生产看台板。对等强度配比设计的再生骨料混凝土(RAC)和普通清水混凝土(NAC)分别进行力学性能、抗碳化性能、抗冻融性能三方面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RAC 的力学表现和抗碳化性能均优于 NAC,但抗冻融性能略差于 NAC。此外基于 CT 扫描技术进行了微观机理分析,结果表明,NAC 试件和 RAC 试件的力学性能细观层面的破坏模式一致,抗冻融试件 CT 扫描显示 RAC 会随循环次数增加导致试件质量损失增加,比 NAC 质量损失较快。

  摘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筑等领域中的竹木材料应用逐渐增加。为探究不同含水率的竹木材料在低温环境下应用潜力,主要研究了两种含水率(绝干状态、气干状态) 的厚篾 glubam 工程竹和 SPF 规格材(云杉-松-冷杉)在低温环境下(-196~20℃)与经历冻融循环后的抗弯性能。通过静曲试验分别测量了两种材料在低温状态下与经过单次冻融循环后的弹性模量(MOE) 和抗弯强度(MOR) ,旨在为竹木材料在寒冷地区的结构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厚篾 glubam 和 SPF 在低温环境下的力学强度变化规律较为复杂,但均表现出良好的抗弯性能,其中各组厚篾 glubam 在-50 ℃ 均出现峰值强度,较常温有明显强度提升。相比于含有一定水分的气干材,绝干材的性能变化幅度较小。

  关键词:格鲁斑胶合竹(glubam) ; 云杉-松-冷杉(SPF) ; 低温抗弯弹性模量; 低温抗弯强度

  摘要:玻璃纤维(GFRP)在海洋环境下缠绕管的长期性能变化规律是影响 GFRP 管设计应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 GFRP 缠绕管在海水浸泡、干湿凝露循环以及有无紫外防护涂层情况下的紫外辐照环境中的耐久性能的试实验室加速老化试验,共完成了 306 个 GFRP 缠绕管试件最长 90d 的老化模拟试验。老化完成后进行了环向拉伸测试,得到了不同类型工况环境对 GFRP 缠绕管的性能影响变化规律。厚度较薄的 GFRP 缠绕管受紫外线辐照影响较大,在不同环境影响下的 GFRP 缠绕管在较长老化时间后,环向强度保留率趋于一致。此外还通过对比有无涂刷紫外线防护涂料的试件在相同环境下的环向应力下降规律,获得了表面防护涂料对紫外线的防护效果。

  关键词:GFRP 缠绕管; 耐久性;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海水浸泡; 紫外线辐照; 防护涂料

  摘要:针对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安全状态综合评估问题,以承载力、变形、动力特性和荷载环境为准则层,建立三层次大跨度钢结构监测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构造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模糊判断矩阵,得出各类监测指标之间的权重,进而提出结构安全综合评估代表值及其计算方法,并给出了综合评估方法流程。采用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单层网壳静载试验监测和杭州西站屋盖钢结构施工过程进行了评估,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为同类结构监测的综合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跨度钢结构监测;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综合评估代表值; 预警阈值

  摘要:通过对乡愁文化内涵的解读,对建筑及景观元素在设计中的“ 表意化” 处理进行研究,探讨赋予地域文化及乡土情怀的内涵的实践路径,阐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筑景观设计应融入乡土乡愁的风情才是乡土景观的创作之道。通过以嘉兴南湖国际俱乐部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造型与表意的关系,从旧建筑的改造、新建筑的延续、水乡文化及江南文化的表意等方面,探讨建筑景观设计的表意应用的具体手法和途径,以期在日益增多的乡愁型建筑设计实践中,探索一种以表意为目的的造型操作实例,尝试一条融入乡土乡愁的风情的设计创作之路。


上一篇: 凭良心讲这些南方城市真的需要供暖

下一篇: 高标准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助力农业智能化